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
发表日期:2009/10/21 8:49:15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3495位读者读过
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
专题一 学校的日常安全管理
学校日常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建章立制,狠抓落实;争取支持,形成合力。
一、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
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每学期的常规安全管理和每天的常规安全管理三部分。
1.学校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1)校长负责制和法制副校长制度。
(2)值班制度。
(3)夜间巡逻及门卫制度。
(4)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危房报告制度。
(5)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工作责任制。
(6)用水、用电、用气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
(7)食堂物资定点采购、索证和登记制度,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
(8)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9)住宿学生安全管理制度。
(10)大型活动安全审批制度。
(11)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
(12)学校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
2.每学期的常规安全管理工作
(1)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会议,学习有关安全管理的政策和经验,解决学校安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调整和部署。
(2)及时开展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台账。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消除隐患;自身整改有困难的,必须迅速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提出书面报告。在隐患彻底消除前,要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
(3)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应安排专人负责,成立临时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做好专门安全工作预案,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必须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4)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安全实践演练活动。
(5)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安全教育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6)每学期开展学校安全管理的考核评估总结工作,检查各个岗位安全管理职责的落实情况,及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预案。
3.每天的常规安全管理工作
(1)根据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各个岗位人员做好安全工作记录。
(2)每天安排人员巡查校园,学生宿舍要安排24小时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
(3)在学生上下课和晚自习等集中出入的时候,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上下顺序,并指定专人在关键位置进行疏导,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4)做好请假、销假工作,如发现学生未到,科任教师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班主任第一时间联络家
长,明确其下落。
(5)做好低年级学生上下学交接工作。
(6)落实对特异体质、特殊心理和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和保护。
专题二 不同季节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
一、 春季安全教育的重点
1.传染病的预防教育
春季万物复苏,是各种病媒生物活动、繁殖旺盛期,也是各种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流行性传染病易发和快速传播的季节。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的安全教育。同时,要把这种安全教育和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
2.火灾预防教育
春季气温回升、气候干燥,火险等级也相应升高,火灾安全隐患突出,非常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的安全教育。火灾预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说教上,一定要进行实际演练。
3.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教育
很多学校在春季组织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交通和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因此,学校除了要科学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
专题三 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1.加强管理
(1)学校要制定《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当较大交通事故发生、造成群体伤亡时,学校应采取的措施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措施有效,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做好各项工作。
(2)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生乘车安全。凡学校自有校车或租用用于接送学生的车辆应贴有当地统一的校车标志。有校车的学校平时要加强对司机与车辆的管理,按国家的相关要求办理各种准许接送学生的手续,定期对车辆进行保养、维护、检查,使车辆状况处于良好状态。坚决不租用那些不具备相关条件的车辆接送学生。车辆发生故障时,坚决不再使用。要加强对司机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自己所担负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杜绝因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事故隐患。
(3)学校要建立在开学初和节假日前集中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制度。
(4)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到公路和交通流量大的道路上开展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如确需占用部分道路开展活动,应报请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请交警维持秩序,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5)农村学校应建立“路队”制度。学生放学要根据学生的居住地组织路队,统一排队回家。在路上要排成一队靠公路右边行走,确保安全。
2.加强教育
(1)加强教育,提高学生预防和应对交通事故的能力。用多种方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请当地交管部门的人员结合本地区的交通事故实例,对学生开展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学校可通过举办交通安全展览、“安全出行”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让学生了解交通法规和可能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知道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规律,提高防范意识,科学预防,减少事故的发生。
(2)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家长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紧迫感。请家长和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提醒学生在上下学路上注意交通安全,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斜穿马路,不在高速公路上行走,要有意避让车辆等。学生应了解和掌握采用不同交通方式时应注意的事项(具体见表1)。
表1 采用不同交通方式时应注意的事项
交通方式 |
注意事项 |
步行 |
(l)步行时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时靠道路右边行走。 (2)通过路口或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过街设施。 (3)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 (4)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时,应当在确认安全后迅速直行通过。 (5)不得在车辆临近时,突然加速横穿道路或中途倒退、折返。 |
乘车 |
(l)不在机动车道上拦截机动车。 (2)在车站候车时应自觉排队,公交车进站还未停稳时,不要着急拥向车门。 (3)车门打开后要按先下后上顺序上下车,自觉礼让老人、儿童与残障人员。 (4)上车后要扶好或坐好,乘车的过程中不把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到车窗外。 (5)所乘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听从司机或售票人员的指挥。 (6)乘坐家用轿车或打车时,不要从机动车道一侧上下车。 (7)所乘座位有安全带时,要系好安全带。 |
骑车 |
(l)骑车要走非机动车道,无非机动车道时,要靠右行驶。 (2)骑车过程中,不得多人并行或在行驶过程中交谈。 (3)行驶途中左拐弯时,要打手势向后面行驶车辆示意,禁止强行猛拐。 (4)设有左拐指示灯的路口,左拐指示灯(绿灯)亮时,才能左拐。 (5)无人行横道的路段,横穿道路时,要主动避让机动车,禁止与机动车抢行。 (6)通过无人看守的铁道路口时,要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7)不逆行,不闯红灯;当不得不逆行时,可靠边行驶;车辆较多时,应推车行走。 (8)禁止骑车走机动车道,不在人行道上骑车。 (9)不骑车闸、车铃失灵的车辆出行,途中车闸失灵时,要推车行走。 (10)骑车时不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手中持物或使用手机。 (11)超车时在不妨碍被超车辆正常行驶的前提下,从左侧超越,不能S 型行驶。 (12)骑车时,如遇到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警车、救火车、救护车、抢险车),应主动避让。 (13)骑车途中,不双耳插耳机及带耳麦听音乐或广播。 (14)遇暴雨、雷电、风雪等恶劣天气,不选择骑车方式出行。 |
(3)要教育学生不坐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车辆,主要包括:
◎ 不乘坐司机酒后驾驶的车辆。
◎ 不乘坐非法运营或没有牌照的车辆。
◎ 不乘坐严重超载或超员的车辆。
◎ 不乘坐没有驾驶执照者驾驶的车辆。
◎ 不乘坐两轮摩托车、农用车、小货车等。
(4)农村学校周边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区,教育农村学校学生安全出行是减少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要让他们了解在上下学路上的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上下学路上的安全,具体包括:
◎ 应具有安全意识,随时观察所通过的道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 崎岖不平的山路、陡峭的山崖存在因下雨而发生道路坍塌、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
◎ 道路位于深山峡谷、河道边时,要提防上游暴雨引发山洪暴发。
◎ 冬季下雪时崎岖的山路要特别注意行走安全。
◎ 雨季要关注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在恶劣天气出行。
◎ 行走的路上遇暴雨时,要选择地势较高处躲避,同时注意防止雷击。
◎ 夏季走在山路上要防止被蛇咬伤,可手持木棍边走边敲打。
◎ 天快黑时尽可能不走山路,以防因视线不好而摔伤。
◎ 在偏僻的道路上行走时最好结伴而行,以防发生意外。
◎ 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要到小河中戏水或游泳,以防溺水。
◎ 通过河道时最好快速通过,防止突然猛涨的河水将人冲走。
◎ 不图抄近路而从冰面上通行,以防掉入冰窟。
(5)要教育学生学会发生交通事故时的逃生方法:一是所乘车辆发生侧翻,自己被困在车内时,应采取措施逃至车外;无法从车门逃出时,可击碎车窗玻璃逃出。二是所乘车辆着火时,应设法迅速逃离所乘车辆;当车内已有大量烟气时,应用衣物捂住口鼻后,再设法逃出,以防吸入大量有毒、有害烟气而窒息;从车中逃出后,要远离事故发生地点,防止因车辆着火、爆炸而对自己造成伤害。
3.注意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合作共同做好交通安全工作
(1)学校校门如临近公路,应提醒和配合当地交管部门,在距离学校大门一定距离的公路上方设立“前有学校,车辆慢行”等警示牌,提醒司机减速行驶,注意过往学生,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2)位于繁华地区或校门口道路上车流量较大的学校,要主动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联系,在学生集中上下学的时段,安排警力维护好校门前道路的交通秩序,做到“三见”: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专题四 溺水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 如何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对溺水事故,学校不应消极预防,而应积极应对。最好的预防是教会学生游泳,学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自救、自护。为此,学校一要加强管理;二要加强教育;三要采取必要措施,科学预防溺水事故发生。
1.加强管理
(1)学校要制定《溺水事故应急预案》,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和分工。当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果断处置。
(2)学校要与当地政府和社区一起积极创造条件,在学校周边不适于游泳的水域插上警示木牌,提醒学生不得下水。
(3)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夏季暴雨季节易发生学生在上下学的路上被洪水围困或冲走的事故,学生家长与教师要了解学生所经过的道路存在哪些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学生不慎落水或被水冲走。
(4)加强学校与附近水域地区居民的联系,发放学校事故警报联系卡给居民,便于居民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马上告知学校。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发放“告家长信”,在池塘边、江边等设警示性标志,实行学生放学“路队”制,聘请游泳安全巡视员或义务监督管理员,预防学生发生溺水事故。
2.加强教育
(1)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季节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初夏与暑假前是防溺水教育的重点时间段。雨季教育重点是预防学生被洪水冲走,初冬与早春应提醒学生预防落入冰窟而溺水。
(2)学校要教育学生不得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私自游泳。更不许在上下学路上和节假日私自或结伴到非游泳水域(如水库、池塘、湖泊、河流、水坑等)游泳。
(3)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家长宣讲防溺水的知识,请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教育学生不去不明水域游泳,不在没有成年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提高防止溺水的意识和能力。
3.要教会学生游泳和自救
(1)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游泳时,除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游泳的基本技能外,还要训练学生在出现溺水的迹象时(如被水草缠住或腿抽筋),如何自救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在开设游泳课的过程中,也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以防发生意外。
(2)在正规游泳池和进行游泳训练的场所,要教育学生不得打闹,不得在水下拽腿,以防呛水。在不了解水域深浅的地方不练习跳水,以免造成危险和伤害。
(3)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水中发现有危险时,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因紧张会使身体的密度加大,更容易迅速沉入水中;也不要乱扑腾,尽可能使鼻子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因为深吸气时,人体密度减小,可浮出水面。
(4)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救助他人的能力有限。要教育学生,发现有人溺水时,不能贸然救助,防止在救助他人时自己溺水身亡。在这种情况下,要向四周大声呼救,请周围的成年人救助溺水者。当周围没有人时,可跑到距事发地点最近的村庄去求救。现场可用投木板、救生圈、长杆、绳子等方式,让落水
专题五 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食物中毒一般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中毒。主要包括: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如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误食有毒动植物(如毒蕈、桐油、蓖麻子、马桑果等)或摄入因加工、烹调方法不当而未除去有毒成分的动植物食物(如四季豆、马铃薯、生豆浆、河豚鱼等)引起的中毒。
学校常见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有:食品未烧熟、煮透;生熟食物没分开,导致交叉感染;食物过期变质;食堂从业人员因带菌污染食品;食用有毒、有害物质;食堂卫生管理不符合要求;饮用水被污染等。
一、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食品本身无毒无害,储存方法得当,加工方法正确,处理过程无污染。
1.把好采购关
(1)不采购腐败变质的食品(如已酸败的油脂,霉变、生虫、污秽等不洁的食品),不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2)不采购来源不明、食品标签不清、超过保质期限等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3)落实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进货验收制度,建立台账。
2.把好贮存关
(1)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防止尘土、昆虫、鼠类等动物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2)食品贮存场所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鼠药、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要标签明显,存放在专门场所并上锁。加强亚硝酸盐的保管,避免误作食盐或碱面食用。
(3)建立严格的食堂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厨房、食品加工间和仓库要注意上锁,防止投毒。
(4)储存食品要在5℃以下,生、熟食品分开储存。
3.把好加工关
(1)蔬菜加工前要用食品清洗剂(洗洁精)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一般要洗三遍,温水效果更好;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水果宜洗净后削皮食用。
(2)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烧熟、煮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3)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4)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等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5)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6)烹调四季豆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
(7)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马铃薯不宜炒吃,应煮、炖、红烧吃。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其中的有毒物质。
(8)将豆浆彻底煮开后饮用,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煮沸5分钟左右。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4.做好食堂和饮水设施的卫生管理
(1)食堂必须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
(2)食堂要建立卫生管理制度,设有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食品加工操作场所要保持清洁。
(3)每餐要对供应的食品成品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经清洗、消毒后的专用密闭容器内,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4)食堂应遵守国家制定的操作规范及卫生要求,对公用餐具、容器、用具应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第一步是用热水洗去食物残渣(水温以50℃~60℃为宜);第二步是温水清洗,去除残留油脂等(水温以30℃左右为宜);第三步是消毒,可采用物理法或者化学法杀灭餐具上的残留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等);第四步是冲洗,即用清洁卫生的清水冲洗掉餐具上的残留药物;第五步是保洁,即将洗净消毒后的餐具、容器、用具移入保洁设施内备用,以防再污染。
(5)学校自备水源(为解决学校用水而建的水塔、蓄水池、水井等给水设施)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并定期请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水质检测。
(6)学校要建立自备水源卫生管理制度,包括水塔、蓄水池等二次供水设施的定期清洗制度,并安排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水源管理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体检,经体检合格者方能上岗。
(7)学校自备水源距离厕所、垃圾堆等污染源必须30米以上。水源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清洁卫生。
5.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
(1)学校每年必须组织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2)食堂管理人员每天要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晨检,发现食堂从业人员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要求其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3)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从业人员日常的卫生操作行为要进行指导和监督,食堂从业人员要做到: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要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6.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每年要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由于食用不洁食
专题六 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化碳中毒后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嗜睡、意识模糊,甚至短暂的昏厥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采用燃煤炉取暖时,如果没有安装烟囱,烟囱堵塞、漏气、倒风,室内门窗紧闭等都极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在通风不良的浴室内使用燃气加热器淋浴;使用煤气做饭的学校因管理不善造成管道煤气泄露;南方地区使用沼气的学校,因设施设备操作不当,引发沼气泄露;学生误入极易聚集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菜窖、深坑、深井和下水道等。
一、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取暖及其他设备的管理和检查,确保设备完好,使用方法正确。
(1)学校教室和宿舍使用煤炉取暖时,要安装烟囱、通气窗、风斗等设施,确保排气顺畅。不得使用没有上述安全设施的煤炉取暖。有条件的要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2)定期对烟筒和烟道口进行检查,及时清理烟垢,保证通气顺畅。
(3)不得在室内或靠近学生宿舍或教室的地方使用极易产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燃气、燃煤、燃油设备。
(4)不使用直排式热水器和烟道式热水器等淘汰产品;不使用超过使用期限的热水器;不得自行安装、拆除、改装热水器等燃具;不得把燃气热水器安装于浴室内。
(5)经常检查燃气与热水器连接管和排气管的完好。
(6)相关人员要掌握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当自动点火的灶具连续打火未点燃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散发后再点火,以防引起火灾。
(7)在食堂、厨房内安装排气扇或排油烟机。
(8)要用专用橡胶管连接灶具,并经常检查,防止橡皮管松脱、老化、破裂、虫咬。
(9)要正确使用沼气设备,遵守安全规范,检查沼气池时要防止中毒。
(10)学校要加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教育,普及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毒后的救治办法。
专题七 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学校中的拥挤踩踏事故是导致学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一旦事故发生,往往会造成多名人员的死伤。
(1)易发生事故时间:事故多在下晚自习、下课、上操、就餐和集会时,学生集中上下楼梯,且心情急切。
(2)易发生事故地点:事故多发生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转角处。
(3)易发生事故的学生群体:事故发生主要集中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他们年龄较小,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遇事容易慌乱,使场面失控,造成伤亡。
(4)易发生事故的设施设备因素:一是通道狭窄,楼梯,特别是楼梯拐角处狭窄,不能满足学生集中上下的需要;二是建筑不符合标准,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不易疏散;三是照明不足,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没有及时更换损坏的照明设备,也容易造成恐慌和拥挤。
(5)易发生事故的管理因素:一是学生在集中上下楼梯时,没有老师组织和维持秩序;二是学生上晚自习时没有老师值班,下课时无人疏导;三是个别学生搞恶作剧,在混乱情况下狂呼乱叫,推搡拥挤,致使惨剧发生;四是没有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事故防范教育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专题八 防震与处理
一、如何防震
1.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
(1)加强防震教育
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防震教育:
◎ 学校要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将防震减灾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课程,将地震科普知识和震时避震,震后自救、互救知识整理汇编成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简易教材,让学生系统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形成防震减灾的长效教育机制。
◎ 学校要制定详细的宣传教育计划,利用各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利用电视台播放地震灾害的宣传片,使学生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加强学生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利用每天的学校广播时间让孩子学习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有关地震预报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不同地点的避震要点、震后的自救互救等知识。
◎ 学校要组织各个年级召开以防灾减灾知识为主题的班队会,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丰富防灾减灾的知识。
◎ 学校可利用科学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辨认地震标识,熟悉绿色通道。绘制学校每间房间的紧急疏散路线图,带学生们在课上看图找通道,并自己动手把疏散图贴在教室内。
◎ 组织学生成立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兴趣小组,在地震专业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自己收集地震知识、动手自编防震减灾知识小报,校广播站定期播放地震知识,观看地震知识科技、纪实片,在地震纪念日上街进行防震减灾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 组织学生志愿者带着防震知识宣传展板,走进社区,走入家庭,让学生把地震知识很巧妙地融入自己生动淳朴的语言中,向他人讲述地震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等等。
◎ 学校应把疏散演习作为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的一个重要项目。疏散演习之前,学校要认真制定疏散预案,对学生反复进行安全教育。在疏散过程中,每位老师都要有明确的位置,各个通道均有专人负责,引导学生进行疏散,确保学生安全。
2.做好自救演练,提高防震能力
(1)在学校相关场所中的自我防护演练
◎ 在去学校途中发生地震时:首先,要用书包保护住头部,如果周围有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时,应及时离开,找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正在桥上时,需要冷静地离开,走到安全的地方。在离学校很近的情况下,走到学校的操场等空旷的地方进行避难。如果离学校还很远时,应该到公园等空旷的地方,然后再决定回家,或者去学校听从老师的指示进行避难。
◎ 在教室的时候发生地震时:先不要急于跑出教室,首先躲在桌子下面,护住头部。等地震稍微缓和的时候,再有序撤离到避难场所。
◎ 在楼道的时候发生地震时: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进入最近的教室,然后躲在桌子下面进行避震。当无论如何也不能行动时,要远离有玻璃的窗户,蹲下,护住头部,寻找时机进行避震。
◎ 在楼梯的时候发生地震时:在楼梯发生地震时,慌张的逃跑属于危险的行为,应该立即蹲下,护住头部,等待撤离的时机。
(2)被埋压在废墟下的自救演练
◎ 学会采取必要的现场应急自救措施。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一定要训练学生不惊慌、树立生存的信心,并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在这种极其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持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他容易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
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 学会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 学会尽力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 学校的避震演练还要特别加强各种信号(如地震警报等)和口令(如按顺序撤离命令等)的识别训练,必须做到服从指挥,有序避震。
3.积极做好震前准备,有效应对地震灾害
接到地震预报或地震期间,学校一定要做一些必要的防震准备。下面是一些震前的准备工作:
(1)水:学校应根据师生人数、天气状况、医疗救援等因素储存一定数量的饮用水。建议购买瓶装水,要注意保质期。
(2)食品:储存食品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要选择那些容易让人口渴的食品;二是只储备无需冷藏、烹饪或特殊处理的食品。
(3)应急灯和备用电池:在每间教室及办公室配备有效的应急灯和备用电池,且要放在方便取用的地方。
(4)便携式收音机及电池供电的无线对讲机等,供获取信息或发出信号之用。
(5)急救箱和急救手册。
(6)灭火器:ABC(多用途干粉)灭火器可安全使用于多种火源。
(7)工具:每间屋子还需准备一个用来关闭水管的可调扳手,还要有一个打火机、一盒装在防水盒子里的火柴和一个用来呼叫援救人员的哨子。
(8)衣服:如果学校所处的地区天气寒冷,还应要求师生准备保暖衣物。
4.定期做好建筑物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要对现有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进行全面普查,特别要对石结构房、砖混房、板房的教室详细普查,及时解决未达标的建筑。如确有不可修复的建筑,要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专题九 洪水和泥石流的预防与处理
一、 学校如何预防洪水灾害
对于易受洪水灾害影响的学校,要做好洪水灾害的预防、宣传教育和相应物资准备。
(1)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条件,选择最佳撤离路线,做好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2)加强预防洪水灾害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熟悉学校和上学路线周边地理情况,了解洪水发生规律和逃生知识,减少洪水危害。
(3)在得到可能发生洪水的预警后,学校要及时调整学生上课日程,同时发动在校师生做好应急准备:
◎ 备足几天用的方便速食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有条件的学校可扎制木排、竹排等适合漂浮救生工具,以备急需。
◎ 准备手机等通讯设备,备足电池,并做好防潮保护处理。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妥善保存。
专题十 雷击的预防与处
一、 哪些场所和行为容易发生雷击灾害
雷电全年都会发生,全国各地都有,而强雷电多发生于春夏之交和夏季。我国西南地区为雷击多发地区。
1.雷雨天易发生雷击的场所
(1)地势较高处的校舍。
(2)无防雷设施的校舍。
(3)离高大树木、电线杆等物体很近的校舍。
(4)露天游泳池、开阔的水域或小船上,树林的边缘。
(5)电线杆、旗杆、干草堆、帐篷等没有防雷装置的物体附近。
(6)铁轨、水管、煤气管、电力设备、拖拉机、摩托车等外露金属物体旁边。
(7)孤立的烟囱或大树(山顶孤立的大树下尤其危险)。
(8)空旷地带孤零零的棚屋、岗亭等。
2.雷雨天易引发雷击的行为
(1)大开门窗,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
(2)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
(3)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拨打、接听电话。
(4)用喷头洗澡。
(5)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锄头等。
(6)进行打高尔夫球、踢足球、攀登、钓鱼、游泳等户外活动。
专题十一 火灾的预防与处理
一、 如何预防校园火灾的发生
1.普及灭火器使用常识
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特别要以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打开保险栓。
2.排查并消除校园火灾隐患
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及时排查各种能引发火灾的隐患,对预防火灾具有积极意义。学校排查火灾的重点是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图书馆、库房、配电室等处。排查时要对可燃物及时清理,以消除火灾隐患,并管理好火源,防止引燃可燃物品,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排查并消除火灾隐患
导致火灾的原因 |
排查存在的火灾隐患 |
常见的火灾预防措施 |
使用明火 |
燃烧柴、草或使用蜡烛照明的情况 |
减少或避免在校内使用明火;用蜡烛照明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
使用燃煤取暖、做饭 |
燃煤取暖及做饭情况,如宿舍、食堂等 |
加强对燃煤取暖及做饭的管理,使火源远离可燃物 |
使用燃气设施 |
燃气设施的完好程度及使用情况 |
经常检查燃气设施的完好程度及使用情况 |
使用电器不慎 |
校内所有成员使用电器情况,如电炉、电热毯等 |
禁止学生在宿舍内使用电炉、电热毯等电器 |
使用电焊或气焊 |
在建筑工地或施工场地使用电、气焊情况 |
加强工地或施工场地电、气焊使用的监管 |
电路短路 |
电路施工或改造应由电工完成;宿舍内有无乱拉电线现象 |
制止学生、教师在宿舍内乱拉电线 |
电器设备过载 |
校内使用各种电器情况,特别是大功率电器 |
定期检查校内使用的各种电器增加情况,特别是大功率电器 |
电线或用电器老化 |
校内电线或长期使用的电器分布情况及现状 |
对校内已老化电线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器进行及时更换 |
雷击 |
学校各种避雷设施的安装及完好情况 |
确保各种避雷设施的完好,对无避雷设施的建筑安装避雷设施 |
自燃 |
易自燃的化学药品及其他易燃物数量及存放情况 |
加强易自燃的化学药品及其他易燃物的管理 |
汽车自燃 |
学校汽车的定期保养与日常维护情况 |
对学校的汽车进行定期保养、加强日常维护 |
燃放鞭炮 |
有无燃放鞭炮现象 |
禁止师生在校内燃放鞭炮 |
乱扔烟头 |
教职工中有吸烟习惯的人员及学生吸烟情况 |
加强对吸烟的监管 |
儿童或智障者玩火 |
校内有无儿童或智障者 |
加强对儿童或智障者的管理 |
祭扫活动 |
学校周边有无祭扫的场所 |
在祭扫阶段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视 |
人为纵火或蓄意破坏 |
分析查找诱发人为纵火或蓄意破坏的因素 |
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防止各类闲杂人员进入 |
排查各种隐患后对所存在的隐患要仔细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措施,重点是防止火灾的发生。此外,要经常检查灭火器及灭火设施的完好及配备情况,对过期的灭火器要及时更换。灭火器要放在易于拿取的地方,并按消防部门的要求在食堂、图书馆、实验室、配电室配置足够的灭火器。对灭火设施要保证其完好、有效。
3.定期进行火灾逃生演练
平时有目的地进行逃生演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发生或遇到火灾时逃生的基本技能。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练。演练时,一要让学生熟悉逃生的路线,二要让学生了解逃生时避免吸入有毒烟气而窒息的方法。组织逃生演练时,可请当地消防队给予指导,并结合实例介绍多种躲避、逃生、自救、呼救的方法,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火灾的能力。
4.加强火灾逃生常识教育
要让学生了解发生火灾时的逃生常识,并能采取正确的躲避、逃生、自救与呼救方法。如果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就可能在逃生的过程中受伤或死亡。
(1)掌握火灾逃生方法。
一些火灾发生时正确的和错误的逃生方法具体见表4。
表4 发生火灾时正确和错误的逃生方法
√ 正确的逃生方法 |
× 错误的逃生方法 |
◎ 烟气较大时,先用多层浸湿的毛巾或衣物捂住自己的口鼻,防止吸入有毒气体而窒息。 ◎ 房间内着火时,要弯腰或匍匐,并沿有冷空气进入的方向逃生。 ◎ 等待救援过程中,要用各种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如敲击金属管道、向外抛投衣物等。 ◎ 着火点离自己较近时,不要大声呼喊,防止吸入火焰将呼吸道烧伤。 ◎ 衣服着火时,不要猛跑,防止火势加大。 ◎ 穿多层衣服时可将外层脱掉或就地打滚将火压灭。 ◎ 穿单层化纤衣服时,不要盲目脱衣服,防止衣服与皮肤粘连后,因脱衣而导致皮肤外伤加重。 |
◎ 被困高层楼房时,选择跳楼的方式逃生。 ◎ 居住在楼房时,乘坐普通电梯逃生。 ◎ 面对火焰大声喊叫。 ◎ 在浓烟中直立快速逃生。
|
(2)无法逃生时的躲避、自救与呼救。
◎ 无法逃生时,可采取关闭门窗、向门窗泼水、用湿棉被等堵上门窗等方法隔离火源,等待救援。
◎ 自救时可用水、尿浸湿的多层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大量有毒气体而中毒窒息。
◎ 可到阳台、窗口等处进行呼救,也可用向窗外抛撒衣物、纸张方式求救。
专题十二 校园伤害的预防与处理
校园伤害是学校中发生最多、统计最难、最具隐蔽性、对受害者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影响最普遍的伤害。它常常以恃强凌弱、殴打谩骂、恶意嘲弄、散布谣言、敲诈勒索、排斥和性侵害的形式出现。校园伤害不仅是行为健康问题,也是可能逐渐演变成刑事犯罪的问题。
一、 如何预防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对校园伤害的预防可以着眼于预防校园暴力行为和校园性侵害。
1. 如何预防校园暴力行为
(1)如何预防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
◎ 对在校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我国在199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法可依。学校要依照法律做好预防违法犯罪教育,从根源上预防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校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用法律保护自己。
◎ 避免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之间暴力行为的原因,一是在不良的生活环境中,受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后的自发施暴行为;二是鉴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在他人教唆、引诱、胁迫的条件下发生暴力行为。对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要仔细查找原因,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生长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千万不要采用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校和班主任应该关注个别学生的教育,防止个别学生出现行为问题,尤其是殃及他人的行为问题。
◎ 准确判断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特别是有行为问题学生的情况非常重要。下面是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分类:
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为:
△ 旷课、夜不归宿。
△ 携带管制刀具。
△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 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社会治安。
△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 多次偷窃。
△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 吸食、注射毒品。
△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如何预防社会人员的暴力伤害
对于预防社会人员的暴力伤害事件,学校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 制定紧急预案:学校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预防各类校园暴力事件的预案,一旦发生校园暴力,立刻启动预案,迅速控制局面,防止局势扩大。
◎ 加强校门管理:加强对校门的管理是避免校园伤害发生的重要举措。对校门的管理,首先要选择有责任心的人员值班,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校园。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防范,如安装电子监控与自动报警设施,并将校内监控报警系统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网。
◎ 努力化解矛盾:学校在处理家长与教师存在的矛盾时,要从多方面考虑,应防止学校领导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激化。有时矛盾的激化能诱发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在处理学生违规行为时也要慎重,对各类学生均应给予改过的机会,不能把学生逼得无路可走,防止因处理问题不当而导致校园暴力的发生。
◎ 认真了解和研究校外暴力团伙的情况:对校外暴力团伙或个人应认真分析,特别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对带有恶霸或黑社会行为的暴力团伙,应谨慎对待。当掌握确凿证据后,可协助当地公安部门采取打击措施。
另外,对校内及学校周边的精神疾病患者,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
2.预防校园性侵害
(1)对学生进行预防性侵害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性侵害行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随便让别人触摸的,与异性须保持一定距离。如果有可能,学校要开设性教育课程,并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如下内容:
◎ 在学校内或上学和回家的路上要结伴而行,不要到四周没人的地方去,千万不要为了图方便走近路。
◎ 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或他人的饮料和食品。
◎ 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任何人提出的性接触,都要断然拒绝。
◎ 让学生知道身体某些部位是属于个人隐私,别人是不可以随便碰触的。
◎ 让学生学习分辨不同形式的触摸,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对于不当或不舒服的身体接触,要勇敢地说“不”。
◎ 陌生人或熟人都可能是性侵害的加害人,应避免独自在无人的场所逗留。
◎ 遇到类似问题,不要因受加害人恐吓不敢说出来,要及时向家长和可信任的成年人报告,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2)对教师的管理和关注
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师德教育必须把目光投向教师丰富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要对教师的生活进行规范指导。同时,学校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对有问题的教师重点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3)对家长的教育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家长羞于向孩子讲授性知识,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性观念,甚至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心理。更严重的是,好奇心强的孩子可能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如色情网站、黄色碟片等去寻找答案,这就使他们容易受到这类媒体的负面影响,对其身心发展极其不利。学校有必要帮助家长补上性知识与性教育这一课。
一、 春季安全教育的重点
1.传染病的预防教育
春季万物复苏,是各种病媒生物活动、繁殖旺盛期,也是各种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的流行性传染病易发和快速传播的季节。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的安全教育。同时,要把这种安全教育和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结合起来。
2.火灾预防教育
春季气温回升、气候干燥,火险等级也相应升高,火灾安全隐患突出,非常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的安全教育。火灾预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和说教上,一定要进行实际演练。
3.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教育
很多学校在春季组织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交通和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因此,学校除了要科学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