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德育之窗>>班级建设>>>>正文

班级管理自主化(一)

发表日期:2011/10/10 15:54:2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105位读者读过

班级管理自主化(一)

一、班级管理自主化对教师的要求

    在认识上,我理解的(在我们学校称为“学生自主教育管理”,这主要是强调教育主体和教育目的,说明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对教师不是简单的解脱,而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信任、尊重、认同),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管理)的愿望,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育意识。“教育即生长”,每个个体学生的教育具有差异性,每个生命的成长历程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行动上,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不是说教师把所有的班级事务推给学生,“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并非真正的班级管理自主化。因为有些事本不需要学生做,也有些学生本来愿意沉思的(这一点和“课堂上鼓励人人发言并不好”的理由是一样的)。学校分配至班级的事务,班主任要有选择的交给学生或者解释给学生,班主任要有这个判断力和解释力。不管怎样的学校,它的好多工作都不会直接安排给学生的,而是针对班主任的。并且作为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主题,班主任不能因为借口实行自主管理而冲淡主题。同时班主任要做学生的导师,要善于引领和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也要防止班主任借此放弃原则和推卸责任。

二、班级管理自主化对学生的要求

    一般认为,德育教育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三位一体化教育管理模式,但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是三位一体,更是四位一体,即“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理由很简单,学生是教育的内因,忽视了学生内省意识的教育行为是强制和被动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落实班级管理自主化(学生自主教育管理),就是要突显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班级管理自主化中的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还是专人管理?学生(班级)自主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激发学生内心的自律意识,养成独立思维、平等待人、民主决策的现代公民意识。那么学生自主管理是实行全员管理(就是好多人认为的给每个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还是专人管理(班干部管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高年级,一定要考虑学生过去的习惯如何、自我意识如何、价值取向如何、优势如何等问题。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现在班级的设立都是既强制又随机的,班主任的任命也是一样。那么班主任能否面对不同气质的学生认真思考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班级管理自主化如何评价

    问这一问题时,突然想到在《第56号教室》中雷夫老师的“六阶段论”。那么班级自主管理是否有阶段,如果有将如何区别、如何评价。假定从学生、班主任、学校、社会四个维度来分析的话,如何做到递进或者是“平凡——优秀——卓越”的区分?

四、班级管理自主化有没有统一的流程和标准

    我相信这是现在好多老师正致力于研究的重心问题,也有理由相信经过无数优秀班主任的探索,将会为更多的班主任指明方向。只是我个人理解“统一的流程可能没有,但遵循的规律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可能没有,但底线应该有”。

五、那么,研究和实践班级管理自主化,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首先,明确班主任职责。这里的明确不一定要说出来或者写在纸上,最重要的是如何指导我们的行动。把班主任在班级的定位找准,同时也找到班级在学校的定位。有了这个目标,我们的行动就不再盲目。同时在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班主任的工作重心是有区别的。

根据我对班级的观察,并结合相关理论,我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了梳理,觉得班主任工作(班级工作)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二是班风建设、三是问题学生预救诊疗、四是家校间的教育沟通、五是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一个新的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五类问题可能会依次成为不同阶段的重点。班级自主管理自然也应该从第一类问题着手逐步进行。现在好多班主任研究班级自主管理其重心也就在第一类问题之上。实际上这只是班级自主管理的第一个层次。

    班级日常事务管理又分为两方面:常规工作和非常规工作。然后(根据学校要求)详细列出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一一对照检查,看那些工作必须通过班主任才能完成,那些工作并不需要通过班主任就可以完成。然后再研究实施方案。对于非常规工作,既要提高预见性,有一定的预警机制,又要有明确这些工作的处理原则。

    当然,班级自主管理并不仅限于常规工作。非常规工作的完成需要班主任进行指导,但不是代替。比如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可以遵循如下流程来实施:

    学生提议确定主题——学生会议讨论(是否有必要、意义何在等)通过——由专门小组(或者几个小组)提出活动方案——班主任会同学生讨论选择优秀方案——实行——活动后的总结(目标的达成、付出的肯定等)和反思(经验和教训)。

    其次,班级自主化的具体实施:

    一个优秀团队的形成,离不开团队精神。缺失了集体意识的班级是算不上班集体的。而班集体的核心是班级文化。我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或者说班级形成),大致需要5个因素:1、有方向正确的奋斗目标。2、制度保障。3、团队领袖(集体领导核心)。团队领袖既可以是个人(班主任或班长、团支部书记),也可以是组织(如班委会)。4、组织活动。5、正确的集体舆论。一个健全的班集体,有了这五个标志,才算形成。其中目标是方向,制度是保证,领导是核心,活动是动力,舆论是灵魂。

    班级文化建设(班风建设)是反映班主任能力和价值取向的最好标尺,也是区分优秀与卓越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级管理自主化,重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自主化。

(一)班级文化建设之一——培养班级认同感。

    其基本目标是:建立班级规范、消除学生对班级环境的陌生感、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班级,初步树立班集体观念,使学生在精神上有一种归属感。

    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教育学生熟悉和知晓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二是建立健全班级协调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三是制定班级公约或者班级管理办法;四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段转换。

    就第一项工作而言,可以通过学校政教处的教育宣传或者印发到班级的入学教育材料来完成。需要说明的是,这一项工作是起始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师生第一次交锋,抢占先机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好多班主任并不特别重视这一项工作,往往把学校规章制度和基本要求的教育流于形式,从而为后来和学生产生各种矛盾埋下祸根。

    第二项工作便是很快确立班级机构。这时候,因为师生的陌生,最好由班主任指定,但一定要注意说明它的临时性,而且最好不要委以职务,考虑设立一个三人小组(或者五人小组),由三个人共同执行班干部角色。如果直接指定班干部,会对后续很多工作不利,同时开学初也不利马上进行选举班干部,因为学生彼此不熟悉,如果进行选举,则可能出现来自同一学校的学生形成小团体,占有班干部位置。

    第三项重要工作便是形成班级公约或者班级管理制度。一般来说,每所学校都会专门指导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合法性原则,即班级管理制度不能违法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二是适应性原则,即班级管理制度有符合班主任管理风格,同时也要适合班级实际。三是灵活性原则,即班级管理制度要为今后的修订留下空间,也要为班主任灵活处理问题提供合法依据,班主任最好不要被班级管理制度所累所困。

 

第四项工作时间跨度比较大,但也非常重要。好多学生进入新班级后,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刚开学时,总会产生一种怀念旧集体、排斥新班级的思想。有时候,可能会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小圈子现象。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培养起对新班级的认同感,则又可能使班级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也许班主任最后只好走马灯似的换班干部以平衡各股势力,这样就与班级管理自主化相去太远了。这里特别强调学段转换的问题,是要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新的环境有新的要求,都是因为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追求。为了新的目标,我们需要适应和融入新的集体。背离班级则会几败俱伤,融入班级则会是多赢局面。从而促使学生尽快地从旧集体的影响走出来,开始认同新的集体。

    当然这四项工作的基本完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但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不会给班主任太长时间的过渡,所以班主任还要考虑如何高效地、迅速地完成这些工作。

    (二)班级文化建设之二——培养班级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包括学生对班级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班级的期望、班级目标、班级特色文化等,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引领和导向功能,班级认同感越强、目标指向越明确、班级特色越鲜明,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的作用就越大,学生对班级的感念和记忆就越深刻、师生关系就越和谐、班级的凝聚力就越持久。

这些文字既是对班级管理自主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同时有几个观点要一直坚守:

第一、班主任可以不到岗,但不能不到位。班主任岗位职责是不能动摇的。

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班级开展所有的活动,以及学生的各种自主行为,班主任都具有知情权和知情的义务。而且每项活动都应在班主任可控范围内和可预见的教育性内开展。

第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学生人格形成、心理健全和完善等方面)。好多优秀班主任在谈班级管理经验时最爱举的例子就是自己离开班级多少天后,班级活动依然有序开展。如果说在10天之内,难能可贵。但如果一个班主任很长时间对班级发展并不产生实质影响时,这样的班主任是否值得存在也有必要反思一下了。我们要对“班主任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说法持辩证地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