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正文

搭建中小学之渡桥 于渐变中无缝衔接

发表日期:2010/8/23 17:34:0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293位读者读过

搭建中小学之渡桥  于渐变中无缝衔接

 

 [关键词]适应性 态度 习惯方法 兴趣

 

一.现象拾零

某校初一新生在网吧面对前来寻找的家长,满腹委屈地说:“我不想长大,我不想上初中。还是小学老师对我们好。”

一些初中教师在办公室摇头、叹息:“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偏教了,那我们还教什么?自从取消升学考试之后,学生的计算能力变弱了,心算、口算能力以及准确率都比以前有升学考试时低;上课时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学生课外拓展能力差,写作都是同一模式……”

小学教师不满了:“我们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能获奖,这说明什么?我们不辞辛苦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于学生的提问几乎是有问必答,学生都认同我们是他们的知心人;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来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

回放这些学校生活中的只言片语,为的是引发我们去关注正处于小学和初中衔接点上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问题剖析

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初一新生“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即过渡衔接不好的根本原因可为林林总总,这里单从师与生两方面来看。

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对初一新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的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准,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从学生角度看: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这一在成人眼里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教师不再象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盯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规范要求了解较少,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同学落伍,走了弯路,出现滑坡。特别是一些农村孩子由于受学校师资和教学条件限制,与城市孩子相比,接受信息量少,见识窄,学习基础不扎实,顺利完成这次学习生活的跨跃难度更大。

从小学升入初中,有哪些需要适应的地方? 
  1.课目增多,分科更细: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小学已经接触过的学科外,将增加历史、地理、心理健康、生物、校本课程、阅览、综合实践、物理、化学等学科。
  2.老师增加,要求不同:随着学科的增加,上课的老师也增多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要求,这要求同学们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他们。 
  3.集体管理,自主自觉:小学都是班主任独当一面的看管式、家长式管理,而初中是教师集体管理加上学生自主管理,被无微不至关心惯了的同学,进入初中,突然会觉得“无依无靠”;习惯了班主任一个人管理的同学,如今面对着七八位任课老师、领导和学生会、班委会的集体管理,或许会感到有点不适应。 
  4.角色变化,从零开始:一些到了重点中学就读的同学刚开始会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甚至有点沾沾自喜,不经意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或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教育后心理难以承受,而从此一蹶不振,或不知不觉中荒废了学业。能到一些重点学校就读的绝大部分同学在小学都是极优秀的学生,有不少都是老师的得意弟子,这么多优秀的同学集中到一起令老师难以顾及到每一位本来是很优秀的同学。而另一些同学因种种原因进不了热点学校就读,到了一般学校甚至有点自卑。 
  5.活动频繁,正确对待:与小学相比,中学会安排更多的活动,中学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也给每位同学带来崭新的发展平台。 
  6.重点中学,要求更高:重点中学,面对家长的期望和同学们就读的真正目的,会有许多严格的、具体的要求,让初来乍到的同学或许会有点不适应。 
   

三.探索轨迹

那么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使小学所学知识和技能顺利地在初中得到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做好这个衔接过程。
   ( 一)、从知识体系上衔接
    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作为教师为学生进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初中教师应该了解小学所学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而把握小学教学和中学教学课程之间的联系。如: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从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出发,围绕有关代数式的内容,介绍代数式的基本概念,列代数式与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以及公式及简易方程的初步认识,大多在小学接触过,因此老师没必要重点讲解,可以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进行扩展和深化,让学生掌握更丰富更灵活的知识。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重复性和冲突性。也能使小学知识与初中知识很自然地融合衔接在一起。
    2.小学教师应该多接触刚毕业的学生,多了解初中教科书内容。如小学数学中“0”是最小的整数,π取3.14的实际算法,假分数都要化成带分数,这些内容一到初中,表述就会改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就应事先做到有的放矢,不要一口“咬死”,要为以后的知识衔接打下伏笔。
    3.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高段与初一教师)应加强互相听课,互相沟通及时反馈各自的教育信息。前不久宁海中学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良好。他们认为:初中老师上课给小学老师听,小学老师能够了解到初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开始有意识为初中学习做个铺垫,而小学阶段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很值得初中老师借签。
    (二)、从学习方法上衔接
    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起了一个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由被动变主动。
    2、学生在学习上体现自己的主导性和自觉性,把过去一味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学习的过程中变成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
    3、学生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注重学习方法,改变只注重课本内容而不注意课外知识的错误观点。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好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耐心做好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使广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如:举办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班,初一新生学前教育班,或让初二、初三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的等等,使小学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中学学习方法衔接。
    (三)、从身心发展上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毕竟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老师,小学教师应该向初中教师交代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情况,有必要时可绘制一张毕业生资源库表: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师很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四)、从兴趣爱好上衔接
    目前,我们街道大多数小学的第二课堂兴趣班都搞得非常出色,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教育,如围棋、象棋、民乐、舞蹈、球类等等,可以说都已有了一定的建树。而一进入初中,由于受初三升学率的影响,这些特长生的兴趣爱好往往得不到延续和发展(至少不像小学阶段那么被重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兴趣爱好上的脱节。如何使小学特长生的特长在初中阶段能顺利地继续发展呢?我认为有关学校可推出一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如系统开设思维训练,心理教育,特长生指导,艺术、科技与选修课和活动课,让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充分张扬,继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现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自己调整意识以迅速适应新角色,

 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了,是少年而不是儿童了,班级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很多,各方面的竞争会更激烈,学习的内容、任务与小学相比不同,面临的是一个新的起跑线,通过合适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2.要珍视和发展友谊。 
  相对小学而言,中学生的成长成熟更需要依靠外来的包括友谊的帮助。中学生对友谊的需要更强烈,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但缺少的是正确的交往、沟通技巧,容易伤害师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与父母长辈之间的亲情;辨别能力尚欠,朋友之间造成的误解不易识别,不小心会交上“损友”;自制力不够易冲动,容易破坏友谊等。 
  3.更加严格地要求约束自己,由他律变为自律。 
  对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乐于帮助别人,不做有损他人、班级、学校的事,做一名有高雅情趣的、健康快乐的、勤奋刻苦的中学生。 
  4.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 
  要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获得友谊。对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自己也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急于求成而顾此失彼。 
  5.制定计划,咬定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和近期、中期、长期目标。理想是前进的动力,要咬定目标不放松。静下心来才能潜心学习,耐下性子才能修身养性,忘却困难,做到刻苦勤奋,自主自觉。 
  6.正确地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矛盾冲突。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平、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忌恨、多疑等不健康的心态,必将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