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正文

转化学困生,我们永不言弃

发表日期:2010/4/21 14:05:4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85位读者读过

转化学困生,我们永不言弃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差生”是“后进生”或“学习有困难的”或“头脑迟钝”的学生。在现阶段我校的班级中,学困生可分为两种:一是学习问题学生。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懒惰,没有上进心,无远大理想目标,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得过且过。二是先天条件不是很好的,学习上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表现为学习跟不上,做什么都比其他孩子慢一些,思考的速度较慢,甚至不知道如何思考的。学困生的心态比较复杂,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却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他们的内心常常很自卑,没有自信心,始终笼罩在失败的阴影里。

一个班级的学习状态不仅取决于优生所占百分率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班级中的学困生人数的多少。正如“木桶理论”所言,一个木桶能装水的最大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如果教学一个两极分化很严重的班级,教师会越来越痛苦。因此,关注学困生的辅导势在必行。

一、先认真分析学困生的个别差异。

因为先对症,才能正确下药。比如通过每天的作业或一阶段的测试,将学困生的情况作一个调查,写在备忘本上。发现是学习习惯差,还是记忆理解能力弱,还是属于基础差,差在什么具体知识点?便于在辅导时或在课堂上关注他们,及时补救或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二、再采取相关的辅导措施。

1、多管齐下,挖掘潜能。多与孩子们接触,比如某班的XXX同学,她喜欢跳舞,同学们都很喜欢欣赏她优美的舞姿。遇到这种情景,老师要真诚地赞美她。你们瞧:“XXX同学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苗子。”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她交谈,多用鼓励性、激励性语言。并教给一些方法,上课时要像你的榜样一样,订一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提高。

2、学生互助辅导。我们可以尝试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策略,请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加盟,好差搭配等,开展“比比作业哪组做得又快又好!”“比比成绩哪组提高的快?”比如:XXX同学学习怕困难,动作慢,时常不完成作业,你可以让一位学习积极性高,学习习惯很好的学生XX同学与他同桌,当他上课走神时提醒他,合作学习时多教他,一起汇报时,让两人同时展示。教师要及时就抓住时机表扬他们。“你们合作得很成功,XXX同学在XX这位出色的小老师帮助下进步很大,XX荣获XX星的称号,XXX荣获进步星的称号。”

3、指导家长有效的进行辅导。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高,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意识逐渐增强。但是家长都急于求成,对孩子的课外辅导不能持之以恒。当学生反映不出来时,就发火,往往是前功尽弃。面对有心辅导而苦于无好的方法,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给家长支招。首先让家长在一个月内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再教会孩子学会认真读题,遇到不会的题先动手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不要急于给答案,让他经历探讨的过程,今后遇到难题才会逐渐树立独自面对的信心。然后给孩子独立完成的作业充分肯定,给以鼓励。最后让家长明白孩子爱问问题,是一件好事,不要以为孩子平时不问问题是好事,而是很不正常的。平时要鼓励孩子多问,回答不了的,请教老师或邻居等,直到解决了问题为止。

三、与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协调,共同搞好辅差工作。

辅差不能单枪匹马地干,如果遇到学困生,很有可能其他科目也困难,只要和其他教师步调一致,交流好的方法,逐渐去转变学困生,才会有效。 

总之,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有思想准备,同时也要关注利用有效的方法。

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展示自我。

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在平时捕捉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时就会表扬他,借此鼓励他。

教师的爱要分散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往往学习困难的孩子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和耐心,这样才有可能使他学习不再困难,培养出他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促成他更大的进步。


 

关心、帮扶和转化“学困生”记录表(-)

学生

姓名

班级

性别

学生进班基本情况

 

 

 

 

 

 

 

 

 

 

 

 

 

 

 

 

 

 

 

 

 

 

 

 

 

 

 

 

 

 

 

 

 

 

 

 

 

 

 

 

(不够另添加)


 

关心、帮扶和转化“学困生”记录表(二)

时间

 

地点

 

对象

 

教师

 

 

 

 

 

 

 

 

效果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