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正文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发表日期:2010/5/26 12:11:3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751位读者读过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   朱孟水

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最有意义,最应倡导的,最“本色”的,就是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境,使学生忘我地、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究之中,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其情感被激发,思维在碰撞,想象的闸门洞开,创新火花被点燃。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流。然而考察当前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仍有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

误区之一;一讲到底,满堂“灌”。

确实,“老师讲,学生听”一直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祥。有人认为,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教者的责任,不讲就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了你答不出,便是你学生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种教法重教轻学,教学陷入了“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益低”的困境。课堂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误区之二:一练到底,满堂“练”。

有的教师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目,上课做题目,讲解对答案。学生对这样的教学编成顺口溜:“不是灌,便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为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徒耗学生精力,事倍功半。

误区之三:一问到底,满堂“问”。

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方肯罢休,这一个问题问完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节节如此,学生哪来的兴趣?怎能探究?“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课堂提问并不等于“问题教学”,甚至没有正式的提问也可以是“问题教学”。课堂提问要有限度,不能滥用,不能整堂课从头问到尾,要适时而止。古人云:“过犹不及”,切不可以问代讲,以问代练,以问代评。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在数学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下面,我谈一些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启示: 

  1.花点时间来想一想,让学生 在“乐”中学。

   无论什么课,开始大都要“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登的支架。课堂因此有生气,有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用“想一想”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教《勾股定理的应用》这一课开始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小蚂蚁的难题:

如图,在边长为5cm的正方体木块上,A处有一蚂蚁,B处有一滴蜜糖,蚂蚁吃到蜜糖时爬行的最短路线是什么?有多长?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不同的路线方案,学习氛围变浓了。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新课的探索。

通过问题,教师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2. 花点时间做一做,让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获得新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勾股定理这节课中,利用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根据面积关系得出新知识—勾股定理,同时也达到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3、花点时间试一试,让学生在“悟”中学

尝试练习,展现数学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例如,在《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已经得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后,通过拓展举例:

如图;AB表示公路两个新建的居民小区,现需在公路边增加一个公共汽车站,这个公共汽车站,这个公共汽车站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两个小区到车站的路程相同?找出汽车站的位置并说明道理。

 通过尝试,让学生感知直接“用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悟”。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展示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展示学生的数学思考既能有效地激发困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又能提高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开展合作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如在教“线段中垂线性质的应用”时,学生解决如下问题有难度。

问题 已知△ABC中,∠BAC=90,AD⊥BC,D为垂足,E,F分别是BC、AC上的点,且BF是AE的中垂线。

求证:∠1=∠2。

由于该问题中隐含的条件较多,学生不易找出它们之

间必然联系,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

的策略。过一会儿,

  学生甲 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证∠1=∠2。

   ∵由BF是AE的中垂线得BA=BE,∴∠BAE=∠BEA。

          又AD⊥BC,∠1+∠AEB=90 ,∠2+∠BAE=90 ,

      ∴∠1=∠2。

(师)学生甲平时是一位不喜欢开口的学生,他的精彩解答得到了大家的掌声鼓励。

(紧接着)学生乙 由甲得到的∠AEB=∠BAE,又有

               ∠1+∠BAD=∠BAE,

               ∠2+∠ACB=∠AEB,

                ∠BAD=∠ACB,

∴∠1=∠2。

学生丙:我想在AD与BF的交点处添加字母G,然后证△AGF为等腰三角形,再用三线合一定理得出结论。

师:绝妙的想法,你证出了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了吗?

学生丙:还没有。

师 现在请大家帮助丙同学完成他的想法。

看到学生们都在积极思考,踊跃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也尝到了展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体验。

4、花点时间议一议,让学生在“活”中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独自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从而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无实数根与系数的关系,我设计了如下的例题:

已知方程(1)

(2)

 

其中 是任意实数。

(i)            当 分别取-2、0、1等值时,判断上述两个方程有无实数根;

(ii)        (ii)判断方程(1)、(2)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并说说你的理由。

  对于问题(i)所有学生都可以着手解决,这样的低起点既能兼顾困难学生,又能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取任意实数值时,方程(1)、(2)的实数根的情况。下面是课堂上学生对问题(ii)的数学思考。(其中解法二和解法三,令教师赞叹不已)

  解法一:∵Δ1=8m+8,Δ2=-8m+1,若方程(1)没有实数根,

则Δ1=8m+8<0,即m<-1,此时Δ2=-8m+1>0。∴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Δ2 =-8m+1<0,即m>   此时Δ1=8m+8>0,∴方程(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 ,即 时两个方程均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综上所述,无论m取何值,方程(1)、(2)中至少有一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解法二:∵Δ1=8m+8,Δ2=-8m+1,∴Δ1+Δ2=8m+8+-8m+1=9>0。∴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零,所以方程(1)、(2)中至少有一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多么简洁!教师对这种解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全班掌声鼓励!)在教师的鼓励下,又有学生大声说出了他的想法:

解法三:当m>0时,Δ1=8m+8>0;

当m=0时,Δ1=8m+8>0、Δ2=-8m+1>0;

当m<0时,Δ2=-8m+1>0;

所以,方程(1)、(2)中至少有一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教师及时捕捉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创新的火花时有闪现,学生开口的次数增多了、疑问多了,一种宽松、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                                            

5、花点时间读一读,让学生在“美”中学

  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数学的表象包含着诸多的美学特征.在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阅读材料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垂径定理给人以对称、均衡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以明快、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以奇妙的数据之美,几何证明又展现了思维的逻辑之美.数学的内涵则闪烁着迷人的智慧之光,数学先贤的睿智是令人叹服的.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并艺术地表现出数学美的特点,同时启发学生留意观察自然界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实,如植物叶子的形状、动物皮毛的花纹、地球的外形、国徽上的几何图案、建筑物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又如:在完全平方公式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读一读书本《贾宪三角》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史的发展及在世界数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想想”、“做做”、“试试”、“读读”“议议”等活动,把“倡导自主、体现合作、引导探究、重视过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打造低耗高效的生态课堂,让学生自信、成功!让我们的课堂飘溢着“问题”和“思想”,浸润着“智慧”和“理性”,呈现出“和谐”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