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校本研修>>>>正文

[研修心得](五)聆听北大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心得

发表日期:2011/4/16 17:08:3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574位读者读过

聆听北大陈向明教授《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专题讲座的心得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     徐道梅

2011-4-15

今天有幸聆听了北大教育学院的陈向明教授的《教师如何做质的的研究》专题讲座。

由于通知来到很晚,匆匆忙忙上完课,吃了饭就赶往听课的地点,原来是母校南京晓庄师范学院邀请的,会场设在她的分校址江宁大学城的分校。来到这儿虽说毕业多年,但也有一种亲切感。此次活动是为小学的顶岗研修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而开设的。我主要冲着大师去的,毕业二十多年了很少回到学校很少听到大师上课了,心情很激动。

由于事先没时间做功课,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质的研究,只知道很单调枯燥吧,但由于是来自北大的教授,又是博士生导师,便很兴奋的前往,希望有点收获。

教授一出场心理很失望,一个很不起眼的老太婆了,直抱怨组织者怎么拖我过来,但看看会场来了不好人,只好耐着性子坐下去,同事说既来之则安之。

陈教授终于开讲了,没想到两句话就把我给征服了。不为别的就为她的一口流利的英语,让我惊呆了,这么不齐眼的老太婆原来不简单啊。看来这么枯燥的话题应该是值得一听。

半个小时的理论宣讲有点让我吃不消了,毕竟是纯理论的,她作为一个研究者站的高度比我们高,专业名词随手拈来,也许她看出我们的疲倦,于是立即调整思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脱口而出,真佩服她的记忆和分析能力,虽说是第一次接触质的研究,但也有了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第一: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

第二:“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方法论,既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和思路等;

2.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风格;

3.操作技术,即在研究中具体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学作质的研究

第三:如何有效的收集资料

要选择研究对象抽样调查时注意概率与非概率抽样,目的性抽样。。。

在这里教授为了让我们体验如何采集材料,让我们现场模拟做记者访谈。这个活动受到大家一致的欢迎,也成为此次讲座的亮点。围绕着此次活动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境:以骨老师的话题(会场里有不少是骨老师)为采访的契机。实小的冯卫星老师和陶吴小学的老师进行了现场的模拟,两位老师不遗余力尽情模拟,采访者的提问也有不少瑕疵,于是现场里很多老师也纷纷参与发言,教授时不时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而且最后陈教授也现场做起了采访者 ,就前面的采访活动不足的一面进行问题重组和追问,思路清晰,问题尖锐,用我们被采访者的话来说,你的问题不好回答,让我陷入沉默了,我不想回答,而这正是老师要的,就是好的采访者要能让被采访者陷入记忆的长河,在记忆的长河中去搜索,让人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记忆中能体会自身成长的快乐,不要把她仅作为一个信息员,应作为一个社会背景下的完整的个体,要让他自愿打开自己积极关注自身的成长,最终达到收获快乐,彼此双赢的目的。

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原来电视上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不好做,原来我们上课的提问是如此缺乏艺术性,随心所欲,不懂得问题的重组和追问,教学的层次提高不了是在所难免的了。

老师还给我做了相互采访,问题重组和追问,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最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什么叫扎根理论,用她曾经研究的教育案例《人到中年为什么到北大攻读硕士》给我们作材料分析,明确研究一份材料要善于从一级开放编码中演绎到二级聚焦编码,到三级轴心编码,透过材料中的信息研究与它相关联的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做积极有意义的探究。

由于时间的限制教授最后匆匆给我们讲授了如何做研究报告,如何呈现研究研究结果等等。

短短的半天的讲座尽管做的很累,但感觉有点意思,虽不能完全明白质的研究的内涵,但收获了一些名词,了解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学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接触了大师,感受了大师的风采,足矣。

心得写好了,上网搜索了一下陈向明,原名是《质的研究》发起人,文学硕士,也是英语硕士,还是哈佛大学的博士,著有6本中英文著作,曾在多国讲学,呵呵,原来是个很有底蕴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