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正文

[课堂阵地]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发表日期:2007/11/23 17:22:4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651位读者读过

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江宁初级中学    朱孟水

学习过程实际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最有意义,最应倡导的,最“本色”的,就是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境,使学生忘我地、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究之中,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其情感被激发,思维在碰撞,想象的闸门洞开,创新火花被点燃。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流。然而考察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存在不少的误区。

误区之一;一讲到底,满堂“灌”。

确实,“老师讲,学生听”一直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课堂上唯恐讲之不周,讲之不祥。有人认为,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没有尽到教者的责任,不讲就没有水平;还有难以言明的心理障碍是:怕考试考了而教学中没有讲到,会引起学生埋怨,领导责难;我没有讲到是我的问题,我讲了你答不出,便是你学生的问题了。因此,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讲得过多,讲得过细,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种教法重教轻学,教学陷入了“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益低”的困境。课堂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我们不能一味地迁怒、否定“讲”。讲,至今仍然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便利而有效的教学手段。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它既可以用来灌输,也可用来启发。讲,并不意昧着简单地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激人想象,令人震撼的“讲”,决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给人以启迪、感染、熏陶、力量、信心,能够催人泪下,能感人肺腑,使人铭刻于心,永不忘怀,这样的讲,讲得“精彩”、“精当”,应当提倡。教师要善于通过讲来渲染特定教学氛围,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娓娓面谈,可慷慨激昂,可戛然而止。教师不要回避讲,而要该讲则讲,该长则长,讲得越精越好,而不能把它和“满堂灌”、“注入式”等同。但教学切忌不能以讲代练,以讲代学,一讲到底,应讲、练、议、评有机结合。

误区之二:一练到底,满堂“练”。

有的教师又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一讲到底变为一练到底,美其名曰强化训练。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了:备课找题目,上课做题目,讲解对答案。学生对这样的教学编成顺口溜:“不是灌,便是串,要不就是满堂练”,而所练内容,往往未经过精心设计,精心选择,多为信手拈来,缺乏明确的目的,不是安排在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练习,而多为可有可无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目。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结果,自然是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徒耗学生精力,事倍功半。

如何走出这种教学的“练”低谷呢?笔者认为“练”,还应与“讲”、“议”、“评”有机结合,如何指导“练”呢?练习的总体要求是目标明确,序列清晰,方法科学,练得扎实,讲求实效。为了保证练的实,在设计学生练习时,耍遵循下列原则:

1、目的性原则,练习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把练习的意图集中地体现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2、典型性原则,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例题和习题,能从一个问题中探索出一般规律。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奇效。

3、启发性原则。练习要富有启发性,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方法,掌握思想,发现规律,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能结合起来。

4、全面性原则。即练的内容和方式要全面,如何用引入新课的“练”,实验操作的“练”,巩固要领的“练”,运用新知的“练”,串联知识的“练”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5、层次性原则,即练习要分层次,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初学阶段,是知识的内化过程,该阶段的练应侧重于基础知识,难度小一些,以模仿性练习为主,在巩固阶段,是知识的同化过程,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该阶段的练难度应稍高于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加深阶段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目的是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故练习的难度要加大,综合性要较强。

误区之三:一问到底,满堂“问”。

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有的教师却又把“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往往把一句意思完整的话截成几段,老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名为“启发式”,实为“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方肯罢休,这一个问题问完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节节如此,学生哪来的兴趣?怎能探究?“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课堂提问并不等于“问题教学”,甚至没有正式的提问也可以是“问题教学”。课堂提问要有限度,不能滥用,不能整堂课从头问到尾,要适时而止。古人云:“过犹不及”,切不可以问代讲,以问代练,以问代评。

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有艺术性,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第一,要目的明确,应选重点、难点和关键处提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二,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要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提问,愉到好处,画龙点睛,高潮迭起。

第三,提问时机要得当。从教学过程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应及时提问,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引到课堂上来。当学生疑惑不解,讲授时间过长,学生产生麻痹,懈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第四,提问要准确,更要有思考价值,教师应精心策划,刻意设计,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着问题的展现,经过思考,懂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第五,课堂提问中的“问”包括教师“问”和学生“问”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应认真解答,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作风民主,态度诚恳,与学生相互学习,携手共进。

认清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种种表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牢固确立“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思想,付诸实践,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转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完美整合。课堂中多设计一些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设想、预见、磋商、讨论、争辩,多一些思维的交锋,多一些畅所欲言,多一些愉快的合作,才谈得上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200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