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中感悟,在学中提升(二)
发表日期:2012/12/20 22:15:27 出处:本站 作者:张丛保 有827位读者读过
在听中感悟,在学中提升(二)
————小班化思品教学听课感
今天在市教研室组织下我校一行三人去南湖一中参加了市思想品德小班化教学观摩活动。
听课:玄武区王老师的《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28中陈老师的《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两位老师的课,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
一体。通过观看视频《生动南湖》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一张珍贵的门票》把学生的思绪拉进了课堂;通过情景分析、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通过小组的合作
探究促进了生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面向全体的发问,活跃了课堂主体的能动性;游戏的设置,快乐着学生;及时的赞赏性语言,鼓舞着学生;正反观点的碰
撞,明智着学生。这两节课,处处彰显了思想品德课的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质,同时又凸显了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
课后:谢教授、市教研室王老师精彩的点评,委婉的建议,关切的指正让我们今天的活动升华,并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我们的专业素养。
感悟:今天的活动让我更加认识到一节好的思想品德课应该具备着:
1、谋定而后动。
(1)谋教学目标。思品课的三维目标要仔细钻研,认真吃透,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维目标是行的目标、行的导向,特别针对不同的个体,它的能否实现
直接关系着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如上述《积极投身精神文明建设》中第三维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度,是参与,而且是积极参与。
(2)谋教学设计。把握了三维目标,就需要对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是对重难点的突出、突破环节。上述课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参与精神文
明活动目标的实现,要了解学生的观点现状,了解影响积极参与的因素,并就如何去化解进行思考与设计。
2、赏识教育与建议指正并行。
诚然,教学实践证明,赏识教育的作用作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是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其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有些教师
误以为提倡赏识性教育就不能否定。所以课堂上不管学生讲的有无道理,都一律肯定,或保持中立,或不置可否,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不对。有些教师
甚至将错误当“创新”肯定。这种赏识评价不但比表扬更尴尬,而且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课堂上当学生回答过于简单的时候,老师不妨和气地建议“你能再考虑些其他方面
吗”、“你回答的对,但如果再挖掘下答案效果一定会更好”等等暗示,实际上也就是种指正。上述陈老师课中学生的展示偏题时如果适时指正效果会更好。
3、能力提升与知识的系统性有机组合。
思想品德课中的能力提升很重要,上面的2节课的设计与教学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看待问题等方面能力提升作用显而易见,这也是公开课的共性。但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
知识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也许这样的课让学生印象深刻,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这样的深刻经不起时间和多门课的挤压。因此知识的梳理、归类、系统性的作用就凸显,尤
其针对班级中学业成绩不佳的个体,他们的这项能力更缺乏些。这样状况下我们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回归本真,回归课本,可以通过知识树形式,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形
式,引导学生在能力提升时与知识系统性掌握有机组合,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