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正文

2009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10/1/7 20:00:2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98位读者读过

江宁初级中学09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本学年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回首一年来的教学工作,下面从五个方面做一简要汇报:

一、执行“五严”规定,规范办学行为

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严格执行“五严”规定,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认真对照《意见》的各项要求,细化管理内容,优化管理措施,改进管理行为,构建规范办学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水平。严格执行“三表”,开齐上足各课程。每个教室“三表”上墙,坚决杜绝假课表,采用校长室巡校、教导处巡课等途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教师课表执行情况,坚决杜绝随意调课、停课、占课等现象,开足上齐各门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7小时。学校不分快慢班、重点班,严格控制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和各项文体活动,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二、聚焦常态教学,着眼有效高效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如何把常态课的课堂打造成生态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我校要求教师们做到:课前构思,要精心;课后反思,能安心。 “课前构思”就是在课堂实施前要精心设计课堂运作的方案,坚持不构思不进课堂。做到精心准备,有备无患。 “课后反思”就是实施后,回过来再思考,再评价先前方案的优劣,并及时写下反思。努力做到让学生学会,教师安心。今年,我校加入了江宁区课改实验中心组,又启动了高效课堂的尝试。常态化的高效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本学年,我们以导学案为突破口,依托教研组和备课组,做好“四变”这篇文章。1、变课堂”为“学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推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2、变“主演”为“导演”,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的内容与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教师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更形象的说法,作为教师应把自身定位在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的角色。播种创新的种子,唤醒创新的潜能,鼓舞创新的志向。3、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4、变“乏味”为“趣味”,为学生引燃学习的兴趣。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改革,在艰难中推进,困惑也不断涌现:学生的预习不到位、小组的合作帮扶不深入、优生吃不饱等。但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此在校刊《春笋》中开辟了课改沙龙专栏,每周开设示范课,组内听观摩课,请教研员来校指导。通过外出观摩、典型引路,组内帮扶,专家指点等活动,一个个破解困惑的金点子应运而生,我们在“导学案”的精心编制和有效使用上找到了突破口,从合作小组的培训和评价上找到了切入点,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规律,在互动中寻找方法,在探究中理清思路,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在评价中激励成功,一个个难题便迎刃而解。

本学期,我校参加课改的教师每人都外出参观学习,人人都开设了汇报课,个个都参加校优质课的竞赛。如今的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教师也初步体验了成功,片优质课赛场上,也一改去年该校无一人获奖出线的赛课低谷,在本学期有了精彩展示:七人获江宁片一等奖,五人获得二等奖,在全片获奖出线的十三人中,我校占七人,在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管理特色”展板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本学期组织的期中考试中我校初一、初二、初三总均分排名分获区第三、第四、第七名。

三、立足校本教研,改进教学行为

校本教研是实践新课程的需要,是调动教师的能动性,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我校努力倡导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搭建优质的教育平台。引导教师学做有心人,留心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善于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活动,养成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提炼课题,然后再带着课题走进课堂的能力,做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从而增强课题意识。学校教科室牵头,制定校本教研计划,多管齐下,注重教研过程,请专家做讲座、年级组开展自评互评、教研组备课组研讨切磋和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按质按时完成任务,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更高学历。学校推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要求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导学案交流,形成集体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在集体教案的使用上,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所在教班级实际,灵活使用教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抓好听评课环节,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课堂是学生求知、探究、创造、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的平台。课后反思是本年度我校改进教学行为的切入点,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对象进行观察,为教学研究采集数据或客观描述事件的事实、场景、过程、原因、结果。通过聚焦这些教学事件,将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如何组织教学的,更有利于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更便捷地使自己走出教学中的误区,也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学校每月教学五认真检查有意识的增加了教学反思的内容。

四、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学科团队

加强师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培养良好的师德是兴校之本,加强师德建设,始终不渝地加强对教师的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学校必须保持育人环境的圣洁,教师必须保持精神家园的高尚,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学校党员行政抓住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契机,率先垂范,为师师表。学校建立了教师师德档案,坚决落实“三要八不准”的具体要求,努力培养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体验人生的幸福,从本职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研教学中引领示范作用,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相互协调,相互激励,努力打造学科团队。我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这一主旨,组织青年教师上“汇报课”,中老年教师上“研究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邀请临江、秣陵和百家湖学校领导和老师来校做专题报告,给全校教师上“观摩课”。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片、区各科教研活动和好课评比,我校先后有7人次在江宁片好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获片一等奖,出线参加区里比赛。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更高学历进修,目前专职教师本科率为62%,20名教师本科在读。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教师的学科论文、教学案例和个人课题有20余篇在省市区获奖。09届中考,我校排名第14位,完成了区教育局下达的指标,今年上半年末,初一期终考试名列区第四名,初二名列区第七名,三个年级都拿到了区优胜奖和进步奖。

五、关注学生发展,倾力学法研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以促使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学会“三个关注”:⑴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赞赏的眼光、期待的眼光、爱抚的眼光、鼓励的眼神关注学生的成长,让阳光照耀每一个学生,让雨露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灵。⑵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这种关注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实施学法指导就是让学生以科学方法高效地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我校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好互助、合作、探究这篇大文章,理清横向纵向两条线。结合高效课堂的打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提高,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及时纠错,课堂上其乐融融。横向的线就是引导教师们注重学科渗透,发挥班主任和年级组的作用,做好学情调查和反馈,对症下药。纵向的线就是家校联络,利用家校通平台、家长会和家长学校资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我校专职教师本科率还不够高,现已有20人本科在读,预计两三年后会有改观。

2、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有困惑有难题等待破解。

3、新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4、常态课精细化管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5、教科研和校本培训工作还需加强。

                                               江宁初级中学教务处

    2010-1-5